这五年,从伴随一套书开始

信息发布时间:2018/5/31   信息浏览次数:1162


 

2018年五一假期中,我看到了《浙江通志》首批出版的四卷书,感到很亲切。最近五年来,我的工作与它的整个编纂过程紧密相关,而今,它呈现在我的面前,散发着墨香,能不亲切乎。

在众人眼中,方志是一个冷门的行业。这五年,自我感觉是有生以来最值得做的一件事,也是一件对社会非常有意义的事。这五年来,与同学、亲友们相聚甚少,也有同道中人热切关注我的事业,此前,我自己对这个事业也缺乏完整的认识,有点只在此山中,云深不知处的味道,也就难以承朋友们的热情。

今日,手捧《浙江通志.方言卷》等几册书时,萌动了作文之意,汇报下我的五年之路,也需要明确告诉自己未来的方向。

一、走近一套厚重的书

   志书是记载一定时期内,一个行政区域内的人、事、物,是一方的历史依据。浙江省自清.雍正之后的300多年来,尚未编修正式的通志,而今编纂的《浙江通志》共有113卷,全套书如堆砌起来估计有3米高左右,其字数规模约一亿字,是《资治通鉴》字数的30倍,其内容规模可见一斑。时任浙江省省长夏宝龙指出:《浙江通志》是文化强省建设的一项标志性工程。

二、结缘一群执着的人

2013年的春天,我有幸为《浙江通志》编纂提供编纂软件开发服务。那时,我对《浙江通志》的印象,停留在他是对省域内自然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社会等五个方面的记载,这个记载是客观的、一般性的记载,或者说他是资料性图书,每个一个记述均应有依据,他的作用和意义是存史、资政、育人。当时,我对他的认识也就此而已。

首先,认识的人是参与《浙江通志》的主编即办公室人员、业务处长等,他们中有的是学术名家,有的是功成身退的领导,他们大多已是白发苍苍,然而,他们的神情是温雅而又充满对志书事业的专注、期待,或许是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他们让人有亲切感,为这样一群人的事业提供信息化服务,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,这也是我从商务角度判断这样服务值得做的依据,而并非自己认为方志事业有多大意见才去,这种决策方式姑且名命为“因人定事”。

三、面临一堆用户的问题

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志书,业界公认是公元前400多年出版的《越绝书》,该书诞生在浙江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,省级第一轮志书编纂平均耗时22年,《浙江通志》提出了要在8年内完成113卷志书的编纂,这在进度上无异是一个巨大的挑战,通过开发志书编纂软件,为志书编纂提供技术支撑,成为提高效率的主要举措之一。

参与《浙江通志》资料采集、编纂的用户有两千多人,《浙江通志.农业卷中,有“水稻的品种和种类”这样一个最小编写单元,而113卷中这样的编写单元有20万个左右,每一个最小编写单元需要经过十来个人手审改,即,在不考虑稿件退回修改的前提下,会产生十来个版本的稿件。这就意味着,《浙江通志》在编纂过程中,会产生大约两百万个左右的稿件。这些稿件要确保在合适的时候,从几千人中选择一个合适的人,再由系统将稿件递送到他的手中,如缺乏信息系统支持,仅仅依靠人工调度,容易导致稿件丢失、进度失控、沟通不畅和分工疏漏。下图是《浙江通志》稿件版本测算模型图。(上述的问题工作中本来就存在,而把这些问题简短描写出来,这已经是五年后的事了)

四、探索一套解决方案

行业软件广泛应用是近十年的事,浙江省是第一家真正启用志书编纂信息化的省份,这也意味着要开发一套编纂软件,没有可借鉴成功案例。作为软件开发的前期输入是修志的工作规则,如流程、规程等,遗憾的是浙江省省级志书已经300多年没有真正编过了,即便是知名方志专家,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整理出全套的工作规则。

为此,我司研发人员,就采用原型法去开发,开发一个版本即投入使用,再依照用户意见不断完善。修志业务的特殊之处是,其业务全程包含资料收集、资料汇编、初稿编写,之后是三次评审及修订,每一个过程基本上要经历一年左右,也就是说,每年至多可以实践和总结一个流程环节,体验完全程流程需要五到六年时间。这就像是从杭州到北京,在缺乏导航和准确地图的情况下,要求你一边步行体验,一边依照步行经验绘制地图,这样的地图可以用,但往往是不准确的,因为你难免会绕路,如在此图基础上,结合多人的改进意见,才能进一步修订出准确的地图。因此,伴随浙江通志编纂的五年,也是编纂规则持续积累、完善的五年。

这五年中,我们将修志的工作模式,依照修志做什么、谁去做、怎么做等三个纬度进行总结,理出了编纂职能模型、组织机构模型、流程模型,形成了对整体模型及局部规则的定义,遗憾的是,当这些规则整理出来之后,很难完整地部署到浙江通志编纂系统中,因为浙江通志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数据,就像是此前的规划,已经形成了老的城区,即便有更好的规划,你总不能将老城区尽数拆除吧。需要肯定的是即便是老城区,总比没有规划的村野生活更便利。欣慰的是,当时省志办立项编纂信息系统的另一个初衷,是要为全省志书信息化编纂提供示范及引领作用。浙江通志编纂过程中整理出的整套方案,先后在温州年鉴、滨江区志等编纂信息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发展,形成了更为成熟的编纂信息系统。这些编纂方案,我自信是规范的、体系化的,即便放在全国范围内,也是上乘之作。

编纂信息系统是一套软件,也是众多类型软件中的一种。但这个软件很有意义,除了提升效率之外,革命性的意义是:形成了一批珍贵的资料,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底蕴。这些资料珍贵于是上千个方方面面的行业专家,花了2年多的时间收集起来的;珍贵于这些资料依照门类、发生地点、发生时间等纬度进行排列,这为今后志书通过大数据技术,实现快速比较、评估历史、启迪未来等利用,提供了具有良好可利用性的数据;这些资料珍贵于他们的来源或是档案、或是书籍;这些资料可信、有序、丰沛。今后的读者除了可以看到官修的书之外,也可以凭借这些珍贵的资料,快速地从另一个纬度去编一本书,如《为什么浙江的历史是一万年》、、《古代浙江水稻品种与浙江人口繁衍》,如此,这些资料即为文化的繁荣提供历史底蕴。另一个革命性的意义是,这些数字化的资料,将为数字化时代下文化体验、探索方式革命提供基础,具体意义在下一节讲解。

这个解决方案产生的过程,从投资者要什么(起初要开发的功能)开始,大量精力放在思考投资者应该要什么(符合编纂本质的完整解决方案),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差距的,那自然,我司作为开发者得到的与付出的,在经济账上是亏损的,而在长远的效益上来说,却是赚了。

五、参与到一项颇具意义的事业中

五年前刚刚接触地方志的时候,我作为一个经营者,首先要考虑的是,地方志是什么?能不能赢利?有的人说,世界范围惟有中华民族拥有修志的传统,地方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;有的说志书是官修,其可信度受疑;有的说志书是20年修一次,投资该领域信息化收益堪忧。如此种种,也让我在决策上迟疑。

此后,通过对地方志行业的书刊、论文等文献资料查阅,对他的认识逐渐加深,随后做出判断:地方志书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书籍,因为,从管理学角度来说,惟有了解到过去是怎样,应改进什么,那么,我们才能思量明天应改成什么样;地方志事业可以说是一项体系化记录过去,支持未来决策的事业;是人类思考我从哪里来,让后人得到精神慰藉的事业。至于其内容是否可信,这属于执行人是否有担当的问题,而不影响这项事业是否有意义。一个图强的民族、企业、家庭,没有理由放弃未来前进的基石。因此,地方志事业能不能发展的问题,也可以说是民族传统智慧和文化,能否继承和发展的问题,对我来说,参与这项事业,就是参与中华传统文化事业,是一种荣幸。2015年以来,中央从依法治志的高度发展地方志事业,也从文化安全、民族灵魂等高度,提出要大力传承和发展对包括地方志在内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。

五、寻找自我的定位

站在五年后的今天,我们已经实践了志书编纂,资料全文检索,文献资料建库等项目,接下来,我应该做些什么?我们在地方志、党史等信息化方面的终极目标是什么?近年,考虑这方面的问题甚多。我参与到一项有意义的事业,与我能不能在这个事业中扮演好角色,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。

定位不是那么容易想出来的,但一个好的定位必须要遵循用户导向,价值导向。只有想明白了才能坚定前行。

第一个问题:人为什么要看历史?为什么要看地方志?

人类常常在追求美好生活,他们需要一种智慧支持,以确保前进道路自信。这种智慧如果具有普遍性,适用于指导人类生产、生活需要,那么,这样的智慧被尊称为文化,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法。地方志书是客观地记录曾经有什么、发生了什么?这种客观性,可以让不同人基于同一种事实,去做不同纬度的分析和决策,即不同人有不同的历史观。因此,人们需要地方志,其实是为了抽象出为己所用的历史观,而这种历史观是人们处理危机的方法和借鉴。

基于上述的分析,方志事业基础是真实、丰富的资料史实,有了这个基础,方志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,人们才会需要地方志。

第二个问题:一个伟大的国家和地方,为什么要重视历史?

方志是史实,那么历史是对史实的体系化分析和判断,这些判断中如能被民族长期所用,那么,这部分常用的就是民族的文化。有了这样的文化,民族才有共同认可的道,道相同则可相为谋。因此,发掘、倡导正确的历史,也是在倡导正确的、安全的文化。厚重、灿烂的文化,在浸润在民族性格中之后,这样的民族会更加坚毅、自信。换句话说,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,道正则魂安,魂安民安,民安则国泰。历史安全,即是文化安全,也是民族灵魂安全,

 因此,一个伟大的国家和地方,确保民族灵魂安全是必须的,重视历史也是必须的,重视史实也是必须的。

第三个问题:方志与文化应如何作用于社会

在我的祖宅旁,有一座明代进士府邸,前门有一口方塘,塘的南坎尚留有鹅卵石路,塘的北坎是当下浇筑的水泥路。

30年前,我还在读高中,常常从那条鹅卵石路上,穿着带有补丁的衣裤走出村庄。有时候进城市去交易,当走近来百货商店漂亮的橱窗前,在斑斓的霓虹灯下,会更加感觉到衣服上补丁更大了,就想快速远离这让人自行惭愧的地方,而心里面却不能忘记它,立志拼搏求学以走入城市的愿望更为强烈。30年后,再来看这条路,看到的是一条心路,或者说是刻印着梦想、艰辛和拼搏的路,它早就是一条承载很多灵魂的路。

方塘北边的水泥路,大概是15年前在鹅卵石路基上浇筑起来的,它让人们推车少了颠簸,老人、小孩们也不容易摔跤了,这段路也可以和城市的道路一样平了,似乎与现代的脚步也更近了。今天,更多的村民已经无须下地劳动,在见惯了城市中一色由水泥建造的道路和楼房的人们,看到这条水泥路,再看看与之相邻的鹅卵石路,不免会有惋惜。但是,这条水泥路让当时劳作的村民们,省下了不少力气和时间,是一条高效的路。

30年前,在鹅卵石路上承载过有梦想和劳作;15年前建造水泥路,也是大部分村民小梦想使然,它也同样承载过梦想和劳作。站在当下,我们无法判断今后是否还需要去拉车,也无法判断依靠象鹅卵石路等古迹,能否带来旅游的收入。但两条路,不同时代的人们,在上面刻印了共同的信守:利他、勤劳、梦想和借鉴。

当下,编纂乡村志编纂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等文化事业,已蔚然成风。这和总 书记的指示“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,让文物说话、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”是一致的。上述关于村里两条不同道路的故事,我是想阐述:方志是对史实的记录,在其发挥资政、育人作用时候,我们还应该在文化探索和诠释上下更多的功夫,让人对文化有现实感、温度感,这样才能滋养人们的心灵,这样才能实现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战略目标。

六、让一方土地呈现文化灵魂:从受教到受育

可体验是可验证的前提,可验证的文化更能浸润人们的心灵。

当下,移动阅读、移动消费已经成为主流,众多客流从多种电子媒体渠道了解一方的文化与旅游信息,但大多媒体信息普遍存在信息碎片化、肤浅等缺陷,如百度信息混杂,缺乏权威性;高德地图以地址为主,缺乏人文支撑;近场技术适合现场展示,不能支持用户异地攻略调查;VR重指定区块多媒体体验,难以满足游客边走边看的自助式畅游。

方志资料具有时空性,例如“张小泉者善制剪,成名于明朝崇祯元年1129年),初设肆于大井巷,招牌为张大隆,后改张小泉”这一段文章,有时间(明朝崇祯元年,1129年)、地点(大井巷)、人物(张小泉)、事物(制剪)等历史要素组成,为此,有必要开发历史地理信息系统,对方志资料依照历史要素进行结构化处理,再将历史地理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捆绑, 形成历史地理焦点,再将多个这样的点构成文化体验线路,甚至可以集成场景讲解等语音包功能,为游客“文化穿越体验”提供路线导航及文化讲解。在文化线索之外,还可以并结合吃、喝、玩、乐等市场要素。右图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型图。

    要呈现一方的文化灵魂,前提是要有灵魂,即必须将历史资料体系化整理;要变革志书传统利用方式,走基于现场体验的利用方式,让用户从受教的层面,上升到在体验中受育的高度,还必须借助大数据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,这样,可以将文化传承事业与旅游产业等结合起来。

一个地方,无论是我们生长过,还是我们主政过,只有搞清楚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?它的文化灵魂是什么?如果我们不能回答这两个问题,那么,只能说我们曾经来过,却难以说我爱过,因为,还将有后人走入这块土地,而我们却没有为后人标出文化的基石和方向。

六、感谢一路有你

这五年中,有无知、有彷徨也有饥渴,在与方志专家的相处中,获得了知识和知识的方向;在与挚友的相处中,获得鼓舞和帮助;也是家人理解,让我可以继续前进;也在不同阶段同事的努力下,才能薪火相传。再次,对大家真诚地说声谢谢。

如果把过去的五年比作探索,那么,现在我们的事业才是真正的开始。因为,记录史实,才能说出从心之声,才能说不忘初心;有共同的初心,一方土地才能成为藏心之所,才能说继续前进。

也欢迎有志于地方志事业的朋友,共同发展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方利宏

 


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 【收藏本页